每每談到雜技,許多人心中最先想到的詞語是——驚險,而對這份印象起到塑造作用的,那便不得不提抖杠。
抖杠,顧名思義,是雜技演員在不斷抖起的桿子上,干脆利落、行云流水地完成系列高難動作的雜技節目。演員們為保證演出效果,通常在不設安全措施的情況下進行表演,跳躍翻轉可達4米,可謂危險系數較高,是個驚險刺激的雜技節目。
抖杠一般為3名演員互相搭配,形成1個尖子、2個底座的組合。尖子于長約5米、寬僅15厘米的方寸之地上,輕盈跳躍、騰空翻轉,底座則需把桿子扛在肩上,擔起穩定桿子、給予尖子力量支撐之責,非常考驗3人相互的配合,需大量時間積累,不斷磨合直至尋找到自身與桿子、與彼此之間的平衡。
《化·蝶》中的抖杠節目團隊,由20名左右的雜技演員組成。因劇中設定抖杠在于馬文才強勢搶親祝英臺一幕,需營造出氣勢恢弘浩蕩、場面龐大壯觀的情境,故表演動作除了兩周三周轉體連翻、對過、前挺、直體等傳統技藝外,還獨辟蹊徑,融合舞蹈、戲劇、男子力量等元素,創新設計了“立柱三節倒”、“雨刷”等動作。
通過少年演員站在青年和中年演員們的肩膀上,形成上下相疊的人形立柱,再結合抖杠技巧,產生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觀賞效果,以期快速地將觀眾帶入情境,引人入勝。同時,演員的表情、狠度等在訓練時也要逐漸到位,從而全方面體現搶親的跋扈與強悍。
創新也意味著改變,要求演員們從新的角度開啟操練。10月創排伊始,演員們經常滑手、找不到桿,要依靠保險繩的加持,才能在躍起后堪堪落在桿子上。
經過日夜無阻地練習,從一開始只在桿上面跳,到可以順利完成高難度動作,期間成千上萬次地翻轉,對撒腿時間、身體部分、杠間位移等不斷調整,形成肌肉記憶,最終掌握與自身條件相適配的空中感覺和概念,才能達到一個抖杠演員的理想水平。
千百次的錘煉,只為舞臺上這一高光時刻。《化·蝶》目前已在廣州大劇院、佛山大劇院及順德演藝中心大劇院成功開展巡演,往后還將前往深圳、澳門等地,陸續把中國傳統梁祝故事通過多元藝術語言及現代舞臺手法,把劇中為愛抗爭、忠貞不渝的精神展現給全國、全世界的觀眾!